90年代初,徐文荣为了发展地方旅游业,跑去浙江省搬救兵。局里的人问他:“横店有啥名胜古迹或历史人物哇?”徐文荣挠头想了半天,嗐,还真没有!对方听了又好气又好笑:“啥都没有,搞啥旅游业嘛!”但老徐不服气,偏要清水炸油条——从零开始干!后来他去唐城参观,看到游客乌泱乌泱的,心里直痒痒:“这玩意儿横店也能搞!”可建城的想法一开始压根没人支持,乡亲们还吐槽:“咱们横店人一年都看不了两部电影,建啥影视城啊…”
不过转折点来了!当时担任横店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徐文荣被公社指派负责筹建缫丝厂,这下横店的命运嘎吱一声开始转动。二十年后,靠着他独创的社团公有制模式,横店居然哗啦啦脱贫致富了!这事儿当时还成了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,虽然争议不少,但横店总算在全国地图上冒出了小尖尖。

穷苦家庭熬出头:徐文荣1935年出生在浙江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家庭。3岁时全家搬去横店,那时候兵荒马乱的,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。一家七口全靠老爹种地、闲时做点手工活勉强糊口,真是苦水里泡大的娃。
两个儿子接班事业:大伙儿可能好奇老徐家有几位公子?其实就俩儿子!大儿子徐永安和二儿子徐晓安,都是他一手培养的左膀右臂。老爷子自己虽是高级经济师出身,但教育孩子特别接地气。
乡村振兴玩出新花样:后来在长江国际商会的会议上,徐文荣和浙商大佬们侃侃而谈乡村振兴。他拍着胸脯分享横店集团四十多年的经验:“咱不是光建影视城,而是让老乡们一起富得流油!”比如搞集体经济、带动就业,这些实操经验让在场的人直竖大拇指。

横店为啥能从一个穷山村变成影视基地?
哎呦这事儿可太传奇了!说白了就是徐文荣脑洞大开+死磕到底。当初谁都觉得这地方要啥没啥,但老徐偏不信邪,硬是靠建缫丝厂攒下第一桶金,后来又捣鼓出“社团公有制”这种新鲜模式,把利润反哺给当地。最绝的是他瞅准了影视产业——没古迹?咱自己造!现在你看,故宫、秦王宫哐哐建起来,剧组扎堆来拍戏,老百姓开民宿、当群演,整个镇子活生生被盘活了!
徐文荣的社团公有制到底是啥套路?
简单说就是“赚钱大家分,风险集体扛”!别的企业老板可能自己揣钱跑路,但老徐搞的这一套让企业和村民绑成一条船。比如集团赚了钱,一部分直接投入村镇建设,修路、盖学校、发福利…乡亲们自然愿意跟着干。虽然当年被有些专家吐槽“不伦不类”,但事实证明这招让横店像滚雪球越滚越大,简直是中国乡村版的“共同富裕”模板!
横店模式能复制到其他贫困地区吗?
嘿嘿,这事儿得看情况!横店的成功有天时地利:靠近长三角、赶上影视业爆发。但核心经验能学——比如找准特色产业+强人带头。要是你们那有特产或风景,也可以学老徐“无中生有”的精神。不过关键得有个像徐文荣这样既懂经营又舍得分享的领头羊,不然容易变成纸上谈兵咯!
徐文荣的儿子们现在接手横店了吗?
没错!大儿子徐永安早就扛起大旗当集团高管,二儿子徐晓安也参与管理。老爷子培养孩子很有一套,不搞空降那套,而是让他们从基层摸爬滚打上来。现在横店的新项目比如文创、旅游升级,都有兄弟俩的影子。不过老徐自己也没完全退休,偶尔还要蹦出来指点江山,毕竟这摊事业可是他一手奶大的“亲儿子”啊!
添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