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教育敕语》对教育本身谈论并不多,主要阐述了儒学伦理观和日本国民对天皇的义务。实际上这玩意儿就是规定了儒学是学校德育的方针,而且要将其作为日本国民的道德准则,成为培养"忠臣良民"的手段。可惜啊,儒学的自然观与认识论在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面前已显得很不精确,因而丧失了吸引力和有效性,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败下阵来。明治天皇以亲切交谈的形式发布的《教育敕语》,并非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呈现,而是承载着天皇的深深意旨。作为诏书和敕书的统称,山县有朋内阁的井上毅等人为其精心编撰,旨在阐述日本国体的核心——忠孝,以及教育在道德塑造中的基石作用。它详列了从家庭和睦到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,特别是强调培养臣民对"忠孝"的绝对服从。

日本教育方式的特点:甚至有些幼儿园似乎完全不重视孩子们的知识教育,孩子们没有课本,学校的教学计划中,完全没有数学、假名、绘画、音乐这些项目,他们的教育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学会"笑",学会说"谢谢"等基本礼仪。在日本小学教育中笔头作业很少,课后作业有时候仅仅是帮父母做一件家务,对父母说一句"我爱你"等,这跟中国的应试教育真是天差地别啊!
军国主义教育的本质:而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,展现出赤裸裸的、旨在亡国灭种的征服欲望。其侵略行为是体系化的、反人类的屠戮,不仅掠夺财富,还推行奴化教育,强迫孩童学习日语、背诵日本的《教育敕语》,妄图从根源上斩断中华文化的传承。例如南京大屠杀,大量无辜平民和战俘被杀害,无数家庭支离破碎;731部队进行生物战实验,这些暴行都是军国主义教育的直接恶果。
教科书修改的历史:众所周知,战前日本使用"国定"教科书,按照天皇颁布的"教育敕语"对青少年进行军国主义教育,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军国主义侵略卖命的"军国少年"和"军国少女"。日本投降后美国作为当时占领的重要措施之一,使日本废除了"国定"教科书和"教育敕语",代之以《教育基本法》和《学校教育法》。
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:明治维新核心人物大多是儒教信徒。如吉田松阴是儒教阳明学派信徒,是倒幕运动的头号人物和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;大久保利通与西乡隆盛是儒教王阳明学派信徒;德川幕府是儒家"水户"学派信徒,涩泽荣一建立的日本企业管理文化源自儒家商业文化思想。

为什么说《教育敕语》是军国主义的工具? 哎呀,这个问题问得好!《教育敕语》表面上打着儒学的旗号,实际上完全是为军国主义服务的工具。它把忠君爱国扭曲成对天皇的绝对服从,让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围着军国主义转。最可怕的是,它还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小孩子,从娃娃抓起,简直太可怕了!这种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后来日本对外侵略的暴行,你说可不可恶?
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根本区别在哪里? 哇塞,这个区别可大了去啦!日本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和情感表达,比如教孩子说"谢谢"、"我爱你"这些,而中国教育则更看重知识积累和考试成绩。不过要说根本区别,还是在教育目的上:日本战前教育是要培养忠君爱国的"军国少年",而中国教育始终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。现在的日本教育虽然改变了,但这种历史差异的影响至今还在哦!
明治维新到底推崇儒家还是法家思想? 哈哈,这个问题很有意思!其实明治维新的大佬们大多是儒家信徒,比如吉田松阴、大久保利通这些关键人物。但是呢,他们玩了个"挂羊头卖狗肉"的把戏——表面上推崇儒家忠孝思想,实际上把这些思想改造成为天皇专制服务工具。所以说,既不是纯儒家也不是纯法家,而是一种混合了东方道德和西方技艺的"杂交品种",专门为近代日本国家建设服务的!
为什么中国人要区分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国家? 这个问题特别重要!咱们中国人恨的是日本军国主义,而不是日本这个国家或者日本人民。军国主义是历史上的一股邪恶势力,它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灾难。现在的日本人民也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啊!我们要记住历史,但不是要延续仇恨。区分这一点,才能更好地促进中日友好,你说对不对?
添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