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歌在产生的时候就是用来唱的,它必然有节奏和韵律,这也是中国诗歌的本质特色。格律是诗歌的格式和音律,所有诗歌都存在格律问题。近体诗在格律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,所以一般说格律只是指近体诗的格律。近体诗以五七言律诗为主,兼及五七言绝句、排律。格律就是"格"和"律","格"主要指诗歌的格式规范,包括字数、句数、对仗等要求,而"律"则是指音律规则,包括平仄、押韵等声韵方面的规范。这些规范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,具有音乐美感。

格律体新诗的发展阶段:从"五四"至今,格律体新诗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。首先是酝酿期("五四"到1925年),这个时期的探索者包括郭沫若、刘半农、刘大白、宗白华等诗人;然后是建设期(1926到1931年),闻一多发表被后人称为新格律诗理论奠基石的《诗的格律》,明确提出新诗应有音乐的美、绘画的美、建筑的美"三美"主张。由于闻一多、徐志摩等诗人的大力推动,新格律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要发展。
新月派的文艺主张:新月派诗人不满于"五四"以后"自由诗人"忽视诗艺的作风,提倡新格律诗,主张"理性节制情感",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,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。闻一多在《诗的格律》中提出了著名的"三美"主张,即"音乐美、绘画美、建筑美",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"新格律诗派"。
新月派诗集的特点:前期新月派主张"理性节制情感"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,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,诗人们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,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,即变"直抒胸臆"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,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。闻一多提出的"三美"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,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。后期新月派提出了"健康"、"尊严"的原则,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、自我表现的、贵族化的"纯诗"立场。

为什么现代人读诗还要讲究平仄格律? 哎呀,这个问题问得好!其实吧,平仄格律就像是诗歌的DNA,决定了诗歌的韵律美感。就算现在不写古诗了,但了解格律能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古典诗歌的妙处。你想啊,诗歌本来就是用来吟唱的,有了平仄变化,读起来才抑扬顿挫、朗朗上口。而且哦,懂得格律规则后,你会发现诗人们如何在严格的限制中发挥创意,这种感觉真的超有意思!
新月派的"三美主张"具体指什么? 哈哈,这个可是新月派的核心法宝!"三美"指的是音乐美、绘画美和建筑美。音乐美就是说诗歌要有节奏感,读起来像音乐一样动听;绘画美指的是用词要形象生动,让人读诗时能在脑海里形成画面;建筑美嘛,就是诗歌的外形要工整美观,每行每节都要讲究对称美。这三美结合起来,就让诗歌既好听又好看还有内涵,简直绝了!
学习诗歌格律对现代写作有什么帮助? 哇,这个问题太实用啦!学习格律不仅能提升语感,还能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。就算写现代诗或散文,掌握了节奏韵律的技巧,写出来的文字也会更有韵味。而且格律训练让你更注重字词的选择和推敲,写作时会更精炼准确。再说了,了解传统格律后,想要突破创新也更有底气,知道从哪里着手打破常规,超酷的!
为什么很多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? 诶,这个现象确实很有趣!其实啊,平仄格律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认同的标志。很多文学爱好者虽然不创作,但通过品评格律来展示自己的文学修养。而且挑剔平仄就像品鉴美食一样,能够获得审美上的满足感。更重要的是,维护格律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守护传统文化,这种文化自觉让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变成了"格律警察"呢!
添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