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航天发射为何频频失利?这些影响你必须知道!
视频介绍
2020年中国航天发射失败了几次?具体情况怎样?
2020年中国总共进行了16次航天发射任务,但令人遗憾的是,其中失败了3次。
1. 3月17日,长征七号甲火箭首次飞行就遭遇失利。
2. 4月9日晚上19时46分,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印度尼西亚PALAPA-N1卫星时失败。
3. 最近的快舟11号(KZ-11)首飞也未能成功。根据公开资料,快舟十一号主要是为了满足卫星商业化、高密度、快速发射的需求,但首飞失败让人非常遗憾。
这些接连的挫折让很多人开始担心,对中国航天事业会不会带来严重影响呢?

火箭发射任务失利是真的吗?原因是什么?
答案是肯定的,而且失利事件还挺接连的。特别是:
1. 6月19日0时11分,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,由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的中星9A卫星因火箭异常偏离轨道,距离目标还有2万多公里!
2. 幸运的是,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飞控试验队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努力下,中星9A卫星完成了10次重新点火,逐步调整轨道,慢慢地“徒步”进入了预定轨道,多次精准修正,最终实现了任务目标。
3. 此外,航天发射的高风险性让频繁发射带来了运载火箭生产中的随机故障,这也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4. 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失利尤其令人震惊,因为其搭载的YF-75发动机此前在长征三号甲和丙火箭上连续成功发射了44次,长征三号乙更是成功了高达63次。
5. 尽管遭遇这些挫折,中国航天仍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就,比如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,更加坚定了中国迈入深空探测和空间站建设的步伐。
所以,虽然失败让人心疼,但这背后也展示了中国航天团队的超强应对能力和技术实力。

相关问题解答
-
为什么快舟11号首飞会失败?
其实啊,快舟11号的首飞失败,主要是因为它是专门满足商业卫星快速高密度发射需求的新型火箭,技术还在不断完善中。发射失败虽令人失望,但这种“首飞失败”在航天史上也很常见,毕竟航天发射本来就是超级复杂、风险极高的事情。 -
长征三号乙火箭之前成功率那么高,为啥也会失败?
说真的,长征三号乙的YF-75发动机之前表现超级棒,连续成功了那么多次。但是航天发射涉及很多环节,任何小的随机故障都可能导致失败。频繁发射增加了这种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机会,真是“天有不测风云”啊。 -
中星9A卫星的“徒步”轨道调整具体是怎么回事?
你知道吗,火箭异常导致卫星没能直接进入预定轨道,但卫星自己完成了10次重新点火,慢慢地调整轨道,成功“徒步”进入轨道。这个过程超级复杂,需要非常精准的计算和控制,体现了中国航天团队的厉害和坚持。 -
这些失败对中国航天未来发展影响大吗?
说实话,失败是航天事业的常态,没点挫折哪来的进步?尽管遇到挑战,但中国航天依然在稳步推进,比如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,空间站建设进入关键阶段,未来可期,咱们完全不用太担心!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