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末新政为何失败 科举废除百年反思

337 次观看 ·

清末新政具体措施与慈禧当政

  1. 要说清末新政啊,那可是搞了一大堆改革措施,啧啧,真是让人眼花缭乱!先是编练新军,把那些老掉牙的旧军队给裁汰了;文化教育方面更是大手笔,创办新式学堂,派遣留学生,最厉害的是1905年直接把科举制度给废了!哦对了,还准许满汉通婚,劝止妇女缠足。这些事儿,当初戊戌变法想搞都没搞成,这会儿倒是实现了不少。不过说实在的,清政府也不是真心想改革,纯粹就是装点门面,想着能不能再撑一会儿残局罢了。

  2. 但话说回来,像废科举这种大事,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。康有为曾经气呼呼地说: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!李光更是一针见血: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……百年后的今天,咱们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,或许能更理智地审视这个特殊的考试制度。到今天,科举制度废除整整100年了,现代人该怎么看待这段历史呢?

  3. 除了这些,新政还搞了编练新军、倡导商业、废科举建学堂派留学、接受现代法律,嚯,可以说是把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涵盖了。但这场自我革新偏偏没能挽救清政府,反倒加速了这个王朝的毁灭,你说奇怪不奇怪?

清末改革失败,都是废科举惹的祸?...

新政失败原因与历史教训

首先就是资金问题,哎呀,这可真是个老大难!不管哪一项改革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持,但这时的清政府已经穷得叮当响了,入不敷出好多年。再加上改革增加了人民的负担,让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,社会矛盾越发尖锐。为了搞新政,清政府不得不向下摊派,这可是新政经费的最主要来源,老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。

其次啊,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也是个重要因素。在“新政”期间,1902年清政府又让袁世凯训练京旗陆军,到1906年末,北洋六镇的军队全都掌握在他手里了。这样一来,清政府反而给自己挖了个大坑。

再说说王安石变法的例子,虽然他是好心革除弊政,但最后还是挡不住士大夫的逆流。他改革科举,废明经,设明法(明经就是死记硬背的东西,没啥用),还整顿太学,让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、育人才的地方。王安石通过变法,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社会危机,可惜最后还是失败了。失败的原因嘛,一是用人的问题,害苦了老百姓;更主要的是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。司马光当政后,就是那个小时候砸缸的,你懂的……

说到底,都是名利惹的祸。中国科学院一位院士以自己的经历感叹说,造成问题的直接原因很多,但首当其冲的就是官本心态作祟,名利心太重导致各种问题。中国人的官本意识由来已久,科举取士制度是古代学子学习的主要动力和目标,虽然也有一些人是为了实现纯洁的理想和抱负。

清末改革失败,都是废科举惹的祸?...

相关问题解答

  1. 清末新政为什么最终失败了? 哎呀,这个问题问得好!说白了就是清政府那时候已经是个空架子了,要钱没钱要人没人。改革需要的资金根本凑不齐,再加上官员腐败严重,很多好政策到了下面就变味了。最要命的是,新政反而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,搞得民怨沸腾。而且你猜怎么着?改革还养大了袁世凯这个军阀,简直是给自己挖坑跳!所以说啊,没有真心实意的改革,光做表面文章是救不了命的。

  2. 科举制度到底该不该废除? 这个事儿得辩证地看。科举确实有问题,比如八股文死记硬背,束缚思想,让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。但另一方面,它毕竟是当时最公平的选拔制度,给寒门子弟一条出路。废除科举后,新式教育又没跟上,导致很多读书人没了方向。所以说啊,废除是必要的,但配套措施没做好,这就有点抓瞎了。

  3. 慈禧太后在清末新政中扮演什么角色? 哈哈,这位老佛爷可是个关键人物!她一方面支持改革,毕竟也想保住大清江山;但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放权,改革都是半心半意的。她就像个纠结的家长,既想孩子出息又怕孩子翅膀硬了飞走。结果改革变成了四不像,既想学西方又放不下祖宗成法,最后弄得里外不是人。

  4. 清末新政对现代中国有什么启示? 啧啧,这可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!首先告诉我们改革要真心实意,不能光做表面文章;其次要有足够财力支持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;最重要的是要得民心,得不到老百姓支持的政策再好也白搭。这些教训到现在都很有意义,你说是不是?

添加评论

丁清墨 2025-10-25
我发布了视频《清末新政为何失败 科举废除百年反思》,希望对大家有用!欢迎在生活资讯中查看更多精彩内容。
用户11340 1小时前
关于《清末新政为何失败 科举废除百年反思》这个视频,丁清墨的沉浸式观看体验太棒了!特别是清末新政具体措施与慈禧当政 要说清末新政这部分,视频质量很高,已经收藏了。
用户11341 1天前
在生活资讯看到这个2025-10-25发布的视频,剧场模式很有电影院的feel,暗色主题看起来很舒服,特别是作者丁清墨的制作,视频内容也很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