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2年,著名收藏家易苏昊、樊则春两位先生去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征集文物。藤井善助其人早年游学中国上海等地,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,后因从事贸易致富,跻身于日本关西财阀,在汉学家指导下大肆收集中国文物,从商周青铜器到宋元明清书画无所不包,遂于1926年10月在京都市左京区建立藤井有邻馆。现在回流中国大陆的宋元书画精品中,有不少都是从这座博物馆征集回来的呢!

孟姜女哭长城:这个传说可真是感人至深啊!原来,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,日日夜夜拚命干,民夫们被累死、饿死的不计其数,为了加快工程速度,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,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。转眼一年过去了,范札梁杳无音信,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,觉睡不着,不知如何是好,跟两家老人商量后,决定去找丈夫。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长城脚下,却得知丈夫已经累死的噩耗,悲痛欲绝的她哭了三天三夜,竟然把长城哭塌了一段,这才露出了丈夫的尸骨。哇塞,这个爱情故事真是太催泪了!
五桂头传说:在北京八达岭长城附近的青龙桥南、居庸关以北,有一处地方叫"五桂头",形容极为险要,可谓"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",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。那里原先叫"乱北极沟",传说燕王朱棣扫北,带领几十万大兵,一路所向披靡,可是过了居庸关,便被阻止在"乱柴沟"这道关口上,明军付出了很大代价,攻了数十天也没攻破,燕王十分恼火。后来当地五个年轻人带领明军从小路绕到关后,这才攻下了这个难关。为了纪念这五位英雄,这个地方就被改名叫做"五桂头"了。啧啧,真是英勇无比!
长城历史背景:"内关"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,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,东行经雁门关、平型诸关入河北,然后折向东北,经来源、房山、昌平诸县,直达居庸关,然后又由北而东,至怀柔的四海关、与"外边"长城相接,以紫荆关为中心,大致成南北走向。"内三关"长城在很多地方和"内边"长城并行,有些地段甚至重叠在一起。天啊,古人的工程智慧真是让人佩服!

哎呀,这个问题问得好!孟姜女哭长城之所以这么出名,主要是因为这个故事太有感染力了。你想啊,一个弱女子为了寻找丈夫,不远万里来到长城,最后得知丈夫死讯时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,再加上神奇地把长城哭塌的情节,这种爱情加神话的元素组合,简直让人印象深刻到爆!而且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,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忠贞爱情的象征,不管是戏曲、电影还是文学作品都在不断演绎,自然就越来越出名啦。
哦豁,这个问题有点沉重呢!说实话,长城修建确实牺牲了无数劳动人民。秦始皇时期修建长城动用了数十万民工,那时候没有现代化机械,全靠人力搬运巨石砖块,工作条件极其艰苦。加上监工严厉,粮食供应不足,很多民工都累死、饿死在工地上。所以民间才有"万里长城万里骨"的说法,这不是夸张,而是真实的历史啊。想想都觉得古人太不容易了!
哈哈,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!长城建在险要的地方完全是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。你想啊,古代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占据地利优势,建在高山峻岭上,敌人攻上来就特别费劲,而守军却能以逸待劳。而且高处视野开阔,方便观察敌情,传递信号。这就好比打游戏时要占据制高点一样,绝对是明智的选择!古人这个设计理念真是绝了,既省工省料又能达到最好的防御效果。
哎哟,这可是个常见的误解呢!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大部分都不是秦朝原装的。秦始皇确实修建了最早的万里长城,但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争破坏,原来的长城早就残缺不全了。现在保存比较好的段落,比如八达岭、慕田峪这些,主要是明朝时期重新修建的。明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,花了近两百年时间大规模重修长城,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壮观景象基本上都是明朝的杰作哦!
添加评论